專家警告:美國移民監控急速擴張 全民隱私與民主受威脅

美國社區媒體(American Community Media)於9月5日舉行全國新聞簡報會「Expanding Surveillance of Immigrants — At What Cost?」,聚焦聯邦政府近年擴張移民監控的代價。專家警告,這些以「打擊詐欺、防止犯罪」為名的措施,已演變成涉及全民的數位監控網路。

與談人包括美國進步中心(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)科技政策高級分析師 Nicole Alvarez、喬治城大學隱私與科技中心(Georgetown Center on Privacy & Technology)副研究員 Emerald Tse,以及電子前哨基金會(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, EFF)資深律師 Sophia Cope

稅務資料共享引爆隱私危機

會中揭露,美國國土安全部(DHS)、國稅局(IRS)與移民及海關執法局(ICE)簽署的資料共享協議,首度允許IRS將納稅人個資提供給移民執法使用。今年5月,一名聯邦法官駁回了阻止該協議的初步禁令,等同放行這項前所未有的政策。隨後,川普任命的國稅局局長 Melanie Krouse 因隱私疑慮辭職 。

Alvarez 批評此舉嚴重破壞公眾信任:「當民眾向政府提供個資時,理應只用於原本目的。如今資料被二次利用,不僅讓人懷疑是否遭報復,甚至會讓居民選擇不報稅、不就醫,長遠將削弱公共制度的公平與民主基礎。」

「數位瞭望塔」與資料集中化

Alvarez 指出,川普今年3月20日的行政命令,要求打破「資訊孤島」並推動跨部門資料共享。此舉加速了聯邦資料集中化,讓政府能建立前所未有的「數位瞭望塔」,可一次性檢索一個人的完整身分檔案。

專家警告,這將衝擊《1974年隱私法》的原則,該法原本限制政府資料共享只能用於特定目的,但如今已不足以應對網際網路時代的大規模資料運算。

移民監控只是起點

Tse 引用喬治城大學2022年報告《American Dragnet》指出,ICE已能透過數位監控掌握大多數美國居民的生活:掃描三分之一成人的駕照照片、取得四分之三居民的駕照資料,甚至透過水電紀錄定位同等比例的人口。

2024年的另一份報告《Raiding the Genome》更揭露,DHS每日自數千人蒐集DNA,並將樣本存入全國刑事資料庫CODIS,不論是否涉及犯罪。Tse 批評這是「假設人將來會犯罪」的預測性監控,讓無辜者也被永久標記。

她同時警告,ICE監控技術經費從2008年的7100萬美元暴增至2021年的3.88億美元,14年間總額達28億美元,而監控產業仍持續擴張。

社群媒體與言論自由的寒蟬效應

EFF律師 Cope 表示,自2019年起,美國國務院要求所有簽證申請者提交過去五年的社群媒體帳號。拜登任內雖未取消,但川普第二任期更將其擴大為「持續審查」,涵蓋在美的各類簽證持有人,甚至提案延伸至庇護與入籍申請者。

她警告,這造成嚴重「寒蟬效應」:不僅移民噤聲,美國公民為免牽連親友,也避免公開發言。

邊境電子設備搜索

會中亦提及,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(CBP)可在邊境無需搜查令檢查旅客電子設備,包含手機、筆電的完整硬碟內容。過往案件中,ICE與CBP官員甚至承認,常因旅客與他人有關聯而檢查裝置,而非旅客本身涉案。這種「繞過第四修正案」的作法引發法律界強烈批評。

專家呼籲立法與監督

Alvarez 呼籲國會展開調查並現代化隱私法規;Tse 強調社區資源的重要;Cope 則要求記者追問政府措施的成效與監察機制失靈原因。三人一致警告,移民監控只是開端,若缺乏制衡,最終將演變成對全體美國居民的全民監控。

本次記者會由 American Community Media 與 Houston Community Media 主辦,德州中文台以新聞機構身分客觀報導,不代表任何一方立場。

Share :

Facebook
Twitter
WhatsApp
Email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